首页 > 历史小说 > 大宋河山 > 第8章 嘤其鸣矣

第8章 嘤其鸣矣(1/1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炸虫族做美食,震惊全星际! 凡人修仙,谁能比我极阴更阴! 洪武大帝?本太子的傀儡而已! 投资万倍返还,开局武圣跪求当义子 高手下山被七个姐姐宠上天 大隐隐于市,道观值三亿 如果蠢货穿越成警探 不让我摸鱼?那你们就都别活了! 蔚然 攻略精灵

大宋河山第8章 嘤其鸣矣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
这数日,苏轼于半山园流连忘返,在王安石陪同下泛舟游湖、登钟山而放歌,端的是呼啸山林,乐乐陶陶。/p

此二人,一个是前途茫茫的流放官员,一个是赋闲在家、心力交瘁的前丞相,又都是首屈一指的文豪,不免诗酒唱和,相处甚欢。/p

待到黄鲁直(注)闻讯赶至江宁,王、苏、黄及江宁知府王胜之等或观赏山川美景,或尽论古昔文字,谈佛论禅,真真是以文论友,佳话永传。/p

黄庭坚乃以旧作水调歌头游览唱曰:“坐玉石,欹玉枕。拂金徽。谪仙何处,无人伴我白螺杯。我为灵芝仙草,不为朱唇丹脸,长啸亦何为。醉舞下山去,明月逐人归”/p

此乃文坛佳话,半山、钟山一时间引来士子无数,更有浙闽文人慕名远来,即便无缘识遇大贤,亦算是适逢其会了。/p

而苏、王等人这数日来所经遇之事亦不胫而走,在士子间广为流传,热议最盛者莫过于苏、王唱和。/p

某日,苏轼在王知府陪同出游蒋山,兴至酣时,乃作诗同王胜之游蒋山以记曰:“到郡席不暖,居民空惘然。好山无十里,遗恨恐他年。欲款南朝寺,同登北郭船。朱门收画戟,绀宇出青莲”/p

王安石读到“峰多巧障日,江远欲浮天”一句时,抚几而叹:“老夫平生作诗,无此一句。”并次其韵作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曰:“金陵限南北,形势岂其然。楚役六千里,陈亡三百年。江山空幕府,风月自觥船。主送悲凉岸,妃埋想故莲”/p

一唱一和,孰优孰劣姑且不论,世间又多一美谈也,文人士子自是喜闻乐见而津津乐道。/p

而苏东坡又读王半山诗云:/p

“北山输绿涨横陂,直堑回塘滟滟时。细数落花因坐久,缓寻芳草得归迟。”/p

一时技痒,乃次其韵曰:/p

“骑驴渺渺入荒陂,想见先生未病时。劝我试求三亩宅,从公已觉十年迟。”/p

平心而论,苏轼和韵之作更为出名,他借诗充分释放了与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。/p

大人们把酒唱和,王棣便作为主人陪着苏妹与苏过游耍。/p

三人年龄相仿,原本正是玩乐的好伴,但相处模式却很微妙。/p

对年龄最幼的王棣,苏过很是佩服,若无姑姑苏妹“从中作梗”,早便是无话不的伙伴了。/p

苏妹则看王棣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。/p

在王棣看来,这位姐姐颇具才情,人也够大气,只因护短而嫉恨上了自己,也是徒呼奈何了。/p

要起来,苏轼方是罪魁祸首。/p

其在黄州之时,通过与王安石的通信及黄鲁直之口,知“半山神童”之名,不止一次评点王棣的诗词及书法,直言胜苏过等多矣,便是他如王棣之龄时也有不如。/p

在半山时,苏轼见王棣言谈举止从容自如,谦谦如玉则具古贤风范,更是另眼相看,免不了考校一番。王棣昔日所作诗文他是见过的,虽稚嫩有余,但已稍具气候,遂以经义考之,乃有如下问答:/p

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何解?”/p

“物格者,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。知至者,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。知既尽,则意可得而实矣,意既实,则心可得而正矣。修身以上,明明德之事也。齐家以下,新民之事也就是: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,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,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,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,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,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,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。”/p

“中庸之‘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’试解之?”/p

/p

“‘中’是指超越任何情绪状态。‘和’是指任何情绪的出现都能够恰到好处。而‘庸’的本义就是用、功用的意思。‘和’为‘用’的最佳状态。因此,通俗解释‘中庸’,就是做任何事,都能不受任何情绪左右,做到节骨眼上‘发而皆中节’的庸态,体现一个人的智慧。做事总是恰到好处,令人放心,就是一个有用的人才。但何谓恰到好处,还得因人而异,且需因时制宜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,所谓‘浓妆淡抹总相宜’便是此意。”/p

从大学到中庸,王棣侃侃而言,声音清朗,不疾不徐,非止释义精确,且能举一反三,更得通俗易懂,甚至苏过还闪过这么一个念头:“好像比先生讲的还好,至少这种大白话很容易明白”/p

王安石频频捋须,老脸笑成了菊花开。/p

苏轼连连颔首,叹道:“论教育子弟,某不如公远矣。”他虽作论学校贡举状“且其为文也,无规矩准绳,故学之易成;无声病对偶,故考之难精。以易学之士,付难考之吏,其弊有甚于诗赋者矣臣愿陛下明敕有司,试之以法言,取之以实学。博通经术者,虽朴不废;稍涉浮诞者,虽工必黜”核心主张即:得人之道,在于知人,知人之法,在于责实。如果这样,就可以了,与贡举关系不大。最后结论是:以诗赋取士,虽然不一定好,但是行之已久,不可一下子就废掉。如果以经义取士,那么弊病就比用诗赋大得多。/p

其实归根到底,吟诗作赋,固然全无实用;但死啃经书,也无太大益处。/p

争论的结果,最终采取了一项折衷办法,就是把进士分为诗赋和经义两科,有诗赋进士,也有经义进士。/p

苏轼虽然反对以经义取士而主张以诗赋取士,但文人士大夫若是不通经史子集,至少无法踏入科举门槛,四书五经乃必修之课,更是诗词歌赋的基石,典故不清者何以作文?难不成自己杜撰典故?/p

到杜撰典故,苏轼还真做过这种事。/p

仁宗嘉佑元年三月,苏轼试举作刑赏忠厚之至论,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,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使他只得第二。/p

苏轼在文中写道:“皋陶为士,将杀人。皋陶曰杀之三,尧曰宥之三。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:上古尧帝时代,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,尧帝三次赦免了他。因此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的严厉,而喜欢尧帝用刑的宽仁。/p

欧、梅二公既叹赏其文,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。及苏轼谒谢,即以此问轼,苏轼答道:“何必知道出处!”欧阳修听后,不禁对苏轼的豪迈、敢于创新极为欣赏,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:“此人可谓善读书,善用书,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。/p

理直气壮、“想当然耳”的杜撰典故,不仅未遭致骂声,反让文坛大家欧阳修赞曰:“读苏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!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。”由此衍生成语“出人头地”,这真的是没谁了。/p

总之,诗词歌赋需要用典,这就需要多读书,至少得通读四书五经。/p

但读书这种事,“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经义释解虽然大同异,每个人的认知却多少有些不同。重要的是,能吃透书中所述之旨用且化为己用,而非读死书而被书圈禁思想。/p

在苏轼看来,王棣便已到读书能有自己解读的阶段,这对于一个十岁孩童来,太难能可贵了。/p

这也正是苏妹最不喜之处,自己的大兄如此看重一个外人,直言王棣的才学远胜苏过,且观王棣的作派不卑不亢、不急不躁,养气功夫不逊大人,“有匪君子如琢如磨”,她便无由的有些心烦意乱。/p

少女的心思啊,又有谁能猜得透。/p

好在王棣只当未觉,任他风吹雨打,我自岿然不动,倒教苏妹无处发作。/p

这日,王安石身体微恙,在“半山园”休养。苏轼与黄庭坚及刚至江宁的佛印等人泛舟紫霞湖,王棣便领着苏氏姑侄游玩钟山。/p

那数位士子口无遮拦的议论前辈是非,王棣倒没什么,嘴长在别人身上,总不能拿胶带封住不让话吧,但见苏妹面露不豫,已处在暴走边缘,遂起身:“走吧,带你们去见识见识好玩意。”/p

苏妹嗤之以鼻:“前面那寺庙吧,求神拜佛去呀。”/p

王棣摇摇头:“这灵光寺经久失修,有些破败,好在所处位置极佳,平日里倒算得香火旺盛。而且这个时节,游客至此,纳凉避暑者较多,咱们便不去凑热闹了。嗯,寺后有溪涧,涧旁有茅屋两间,我时常去玩耍,感觉不错。”/p

苏妹撇了撇嘴:“就看有啥子好耍的。”一不留神,川蜀口音冒了出来。/p

好亲切啊,王棣前世虽非四川人,但认识不少四川友人,猛然听得一句四川话,不由心生恍惚。/p

这苏妹,辣妹子从辣不怕,辣妹子长大不怕辣,辣妹子嫁人就不晓得喽。/p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炸虫族做美食,震惊全星际! 大宋河山 凡人修仙,谁能比我极阴更阴! 洪武大帝?本太子的傀儡而已! 如果蠢货穿越成警探 不让我摸鱼?那你们就都别活了! 蔚然 攻略精灵 小主在上 我付出的可是金钱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