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小说 > 大宋河山 > 第62章 剑器近

第62章 剑器近(1/1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炸虫族做美食,震惊全星际! 凡人修仙,谁能比我极阴更阴! 洪武大帝?本太子的傀儡而已! 投资万倍返还,开局武圣跪求当义子 高手下山被七个姐姐宠上天 大隐隐于市,道观值三亿 如果蠢货穿越成警探 不让我摸鱼?那你们就都别活了! 蔚然 攻略精灵

大宋河山第62章 剑器近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
太巧了,房屋倒塌的时间太巧了。/p

这是王棣听完后的第一反应,除此之外倒是不上哪里不对,但总感觉就是不对劲。/p

不管怎样,他对高俅的观感又好了一分,这是个知情重义的人。/p

有句话怎么来着?“仗义每多屠狗辈,负心多是读书人”,虽有失偏颇,却也有道理。的确,讲义气的多半是一些从事卑贱职业的大字不识几个的下层民众,因为知道生活不易,所以知恩图报。/p

高俅家并非贫困潦倒的破落户,否则也供不起他读书识字,但家境的确清寒,尤其是居住在帝都汴梁,生活压力沉重。幸好苏轼见他写得一笔好字,脑子又活络,惜才心切,聘他做了史,薪酬不低,亦不拿当仆从驱使,着实赢得了他的折服。/p

也幸是如此,在危急关头,高俅方会出相救。一饮一啄,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反之亦然。/p

倒是后世野史称高俅“文武双全”,不仅写得一好字,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,而且还会些拳脚功夫,尤其擅长蹴鞠,后积累军功而一迁再迁,任职殿帅。想来其是真会武功的,方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救苏轼一命,且自己毫发无损。这反应速度,非常人所能及也。/p

于王棣而言,高俅乃是“后王安石时代”的领袖之一,仅凭这一点,便天然多了几分亲近。再因此次苏东坡事件,让他对这个后世被黑化的奸邪之人的印象大大改观,刮目相看也。/p

二人到现场时,数名衙役正在清理残垣碎瓦,废墟里面还压着两位因公殉职的同僚呢。/p

不多会儿,有人低呼:“找到了,心点。”/p

两刻钟后,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心翼翼的抬了出来。长时间被掩理,几已辨不出面目,那惨状,不忍直视。/p

高俅悄悄观察王棣的表现,见这少年神情自若,不由得暗暗称奇。他年少时在汴京和一帮泼皮厮混,没少打架斗殴,算是见惯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面,这会见了这两具不成一样的尸体,也是肠胃不适直欲呕吐。这少年郎只有十六岁吧,却没事人一般,心够大呀。/p

其实,王棣何尝不是胃酸翻滚不已,但心里有事,倒是勉强压住了呕吐感。/p

想了想,他沿着断墙慢慢走了一圈,仔细地察看这处倒塌房屋的建筑构造。/p

“三郎,可瞧出有甚不对了么?”高俅自不会被王棣的年龄“蒙骗”,感觉这少年的举动定是有的放矢的。/p

“这房子有后门、侧门各一处”王棣只了这么一句,便不再言语。/p

高俅下意识的“哦”了声,摸不着脑袋,却也没多问什么。/p

又过了两刻钟,趁衙役休息的当口,很是随意的聊了几句。/p

高二也不插话,竖起耳朵旁听。/p

王棣貌似随意的几个问题,如“北城建筑格局”、“居民谋生段”、“居民籍贯出身”之类,片鳞半爪的,也不挨边。/p

高俅却琢磨出了些门道,重点是眼前这栋房子的格局。很奇怪,不大的房子,却开了三扇门,有别于相邻的建筑格局。还有,据坊间保长介绍,这户人家祖孙三代四人,户主三十出头,长年卧病在床;媳妇是聋哑人,且智力有些问题;孙子只有七岁,天生哮喘;婆婆倒算精明,虽已年过六十,但耳聪目明、脚麻利。这样的人家自是困顿贫穷的,全指着婆婆领着媳妇帮人缝补浆洗贴补家用。/p

总之,这种赤贫居户并不多,算是社会最底层。/p

而王棣那句“这户人家是拜佛还是信摩尼教”在高俅看来,应是重点。/p

一般而言,越是家境不好或遭灾遇难的人家越会信教,佛教道教摩尼教什么的,寻求心理慰藉嘛,麻痹苦痛折磨。这户人家便是最典型的代表。/p

遗憾的是,保长也不出个所以然。也能理解,谁愿意去沾惹这样的家庭?/p

歇了盏茶工夫,衙役们重新开始清理废墟。/p

王棣静静的在一旁看着,面无表情。/p

在这么个少年郎面前,高俅居然感受到了压力,暗自哂笑。不过,坦然吧,从没见苏学士如此器重一个后辈呢。但他如此看重这废墟之事,莫非怀疑/p

/p

高俅兀自想着心事,隐隐感觉这残垣败瓦间似乎藏了些什么东西,有些不安。只是灵感这种事,往往捉摸不着。/p

忽然,衙役的嘀咕声让他一震,瞬间明白了——/p

“奇怪,搞了这么久,怎么没见这户人家”/p

怎么可能?/p

怎么可能!/p

这户人家老少四口人,再加那绑匪,一共五人,找不着了?昨晚明明是在屋子里的,不翼而飞了?/p

高俅只觉得背脊发凉,终于晓得自己为何不安了。/p

其中不止是蹊跷,而是阴谋,是针对苏学士或者是针对本地太守的阴谋。念及于此,后怕不已。若昨晚早进去那么几呼吸时间,这会儿也该被压在废墟里了。/p

又等了半个时辰,废墟已清理的七七八八,仍不见原本应该被压的那五人。/p

“走吧。”王棣淡淡的了声,给高俅智珠在握的感觉。/p

事后,王棣就此事发表了言论,刑事案件勘查,必须第一时间到案发现场仔细寻找与案情有关的东西,任何蛛丝马迹都有利于案件的侦破。他了一句很牛的话:死人,也能话,只要够细心,就能听见死者的倾诉。/p

术业有专攻,斟验之术多是师徒相授、口口相传,这就导致此类人才的紧缺,少不得有滥竽充数者,当然也就难以避免有冤假错案。/p

针对这种情况,朝廷可以增设法科,用以培养专业人才,可称为“法医学”。但这又涉及到了开科取士,很麻烦。/p

起科举,其实是有弊端的。/p

唐朝的常科,有秀才、明经、俊士、进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、一史、三史、开元礼、道举、童子等。唐代制科更是五花八门,甚至有“不求闻达”(不求显达)科、“高蹈丘园”(隐居丘园)科。常科之中,明算科要考九章算术、周髀算经、海岛、孙子等,道举科要考老子、庄子、文子、列子等,医举科要考本草、脉经、素问、伤寒论等。/p

类科分的很细,但最吃香的只是进士、明经少数几科,余者应试者寥寥无几。本朝前期分科更繁,有进士,九经,五经,三礼,三传,通礼,学究,明法等科。/p

熙宁变法时,罢去各科,只留进士一科。进士科考帖经、墨义和诗赋。但这带来很多弊病,或者以声韵为务,多昧古今;或者只要求强记博诵,学而无用。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,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,取消诗赋、帖经、墨义,专以经义、论、策取士。所谓经义,与论相似,是篇短文,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,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。/p

神宗下令废除诗赋、贴经、墨义取士,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、策取士。后来变法失败,三经新义被取消,有时考诗赋,有时考经义,有时兼而有之,变换不定。/p

但不论是秦朝以前采取的“世卿世禄”制和军功爵制以及世袭制,抑或是汉朝的推举制,以及隋唐以来的科举制,都是有其弊端的。/p

就拿科举制来,虽然改善了用人制度,没有世家背景的平民百姓,只要有才识,还是有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;也推动整个社会读书的风气。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,其一是试举内容,盖由统治者制定,成为了统治者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;第二就是加重了官场的腐败,滋生很多贪官以科举考试内容作为收受贿赂的一个捷径。第三导致部分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,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,能一举成名的太少了,所以经过那么多年“寒窗无人问”成名之后的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变化/p

他从法医学延伸到科举利弊,所言者有理有据,令苏轼、李格非及高俅三人沉思其中。/p

当然,这是后话,王棣也没想着勉强去改变什么,不在其位,难谋其政。连王安石、司马光这等牛人都难以根治其弊,他拿什么去改变?正如他回答苏轼的“何以改变”时如此:除非,读书成本极高,甚至国家实行义务教育,人人有书读到那时,才真的可以做到因材施教,从而拥有各类人才。/p

呵呵,这在苏轼等人看来几乎不可能,遥不可及,若人人都可免费读书,岂不是人人都做官了?/p

读书,科举,不就是为了做官么?往大了,唯有做官才能为国为民谋福祉。/p

此乃后话,略过不表。/p

那日,从案发现场回去,在仍积水的太守衙门,王棣和李格非、高俅商讨案情提出:一,要查清那户人家的社会关系,重要的是最近数月来与之与密切交往的人;二,查探那栋房子的侧门和后门通往何处,并尽可能寻找昨夜酉时经过此路段的目击证人;三,查明本城摩尼教的所有事宜,如聚集地、首领头目等。/p

关于第三条,他提供了方十三在西城的大致住处。苏轼在西城遇险,方十三也住在西城,在王棣看来,二者间一定有关联。/p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炸虫族做美食,震惊全星际! 大宋河山 凡人修仙,谁能比我极阴更阴! 洪武大帝?本太子的傀儡而已! 如果蠢货穿越成警探 不让我摸鱼?那你们就都别活了! 蔚然 攻略精灵 小主在上 我付出的可是金钱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