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小说 > 大宋河山 > 第66章 乐起

第66章 乐起(1/1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炸虫族做美食,震惊全星际! 凡人修仙,谁能比我极阴更阴! 洪武大帝?本太子的傀儡而已! 投资万倍返还,开局武圣跪求当义子 高手下山被七个姐姐宠上天 大隐隐于市,道观值三亿 如果蠢货穿越成警探 不让我摸鱼?那你们就都别活了! 蔚然 攻略精灵

大宋河山第66章 乐起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
五月十七日,晴。/p

天刚蒙蒙亮,杭州城里各家米店、粮铺前已排了长长一条购米的队伍。/p

辰时,西城某家米店门口,店门吱呀一声,打开一半。/p

队伍骚动了起来,向前挤着。/p

一个伙计面无表情的出来,将一块牌子往柱子上一挂,返身走了回去,关门。/p

牌子上赫然六字:本店粮米售罄。/p

队伍沉默了片刻,什么东西在酝酿着,忽然哄地炸了开来。/p

“售罄?什么意思?”/p

“开门,我们要买粮。”/p

“这家店有问题,是想囤积米粮好卖出高价”/p

“就是,奸商,奸商”/p

“再不开门就砸了它”/p

瞬间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队伍如长蛇般扭曲,最终溃散,全挤在米店门口,你一言我不语,群情激昂。/p

终于,有人捡了块石头掷向店门,呯然作响。/p

既有“带头大哥”挺身而出,羊群效应立刻彰显,一时间“飞沙走石”乱成一团糟。/p

遭殃的是木门,雨点般的飞石攻击下呻吟哀嚎。/p

“各位街坊,各位街坊,稍安勿躁,且听某一言。”/p

是米店掌柜的声音,人群稍稍安静,听里面的人解释。/p

稍顷,店门慢慢的半开,生了一副和气生财面孔的中年人迈出门槛,苦哈哈的,团团作揖:“各位街坊,某这厢有礼了。”/p

人群声传出喝叱声:“咱家不要有礼,要有米。”/p

这话听着既押韵又有些幽默,那掌柜却是怎样都笑不出来,微哈着腰:“诸位,咱粮庄打开门做生意,哪有不售卖赚钱的道理”/p

他推开整扇门:“诸位请看”/p

众人踮起脚尖向店内望去,盛米的数个大木桶一字排开,皆是空空如也,竟是粒米未存。/p

这一幕又引来一片哗然,失望、懊恼、悲伤、沮丧,不一而足。/p

果真是没米卖了啊,家里还有妻儿老等米下锅,昨天便只吃了一顿,饿的前胸贴后背,实在难熬,这要再买不着米,那/p

西城是平民区,大多是能混上温饱的住户。这几天米价狂涨,家里仅存的微薄积蓄眼见着掏空。也罢,省一省,饿两顿,总得撑下去,日后发狠辛苦些就是了。/p

这家粮铺前排队买米的人,个个面露菜色,都是饿的。今天大多是拿了典当、借贷的银钱过来买米,哪晓得竟是无米可买,一想着空而归要面对家人的失望,心里便沉甸甸的,堵着一块大石头。/p

有那反应快的人一拍脑袋,转身就走。/p

被相熟的人拉住:“去哪啊?”/p

那人压低声音:“去别的地方看看”/p

另外那人恍然:“对呀,杭州城上百家粮铺呢”/p

这二人一走,又有不少人脱离了队伍。/p

先前那个声音再度响起:“别听这奸商瞎讲,后面仓库里有米”/p

又有声音在另一处响起:“昨晚看见他们把白花花的大米搬到仓库去了是不让咱们活啊”/p

“砸了它,有米不卖,我们要吃饭”/p

/p

“要吃饭,不要饿肚子”/p

简单粗暴的话成功地挑起群情激愤,上百人嗷嗷叫着向米店冲去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/p

相似的剧情在西城、北城多家粮铺前发生。门店被砸、掌柜被殴,走投无路的民众因为饥饿,终于暴发,动乱无处不在。/p

东城和南城倒是相安无事,纵然粮庄的米价已涨至一千八百钱一石,不长的购粮队伍井然有序,静悄悄的来,静悄悄的走,顶多和认识的其它府上的管事寒喧一二,不带走一丝云彩。/p

买米的都是大户人家的管家、主事,宰相门子七品官,这些管事的自非西、北城的刁民可比,言笑晏晏,如沐春风。/p

买卖双方彬彬有礼,氛围轻松、和谐。/p

若是从杭城上空俯拍,镜头徐徐拉开,明媚绚丽的阳光之下,各式建筑鳞次栉比,纵横交错的河道如一条条玉带穿插环绕,好一座江南水乡名城。/p

将镜头拉近,便能见到西、北方位有多处火光亮起,在商铺间、房屋处;镜头再拉近些,尚有积水未退的街头巷尾有人在奔跑追逐,哦,是追打厮杀,“噗”,溅起一团红雾,阳光下异常晃眼;如果能同期收声录音,当能听到叱骂声、吆喝声、哭喊声、凄叫声,穿插起伏,奏响一曲人间惨剧。/p

而东、南城,静谧祥和,已然清扫干净的街面上行人悠悠,云淡风轻的与人打声招呼,偶尔望一眼天空的日头,不满地嘀咕一声:入夏正好轻衫笑。/p

镜头里,人物穿着考究,好一副养尊处优的姿容。/p

这座城,受灾以来,东、南与西、北愈发的泾渭分明,一在天堂,一在地狱。/p

有民众打砸抢烧的消息迅速汇总到“赈灾指挥部”,这实在是雪上加霜了。粮食危已是焦头烂额,一筹莫展,这又出了要命的大事,祸不单行哪。/p

天灾与人祸相比哪个危害更大?不言而喻。天灾不可逆,死再多人也是无可奈何之事,天命不可违也。人祸则不然,因人而起,一州之地罪在太守,一国之地错在皇帝。/p

杭州城的民乱事件若无法迅速平息而酿成大祸,各级官员罪责难逃。/p

样貌儒雅的张通判收到消息,大惊失色。这些天他忙的片刻不得闲,胡茬密密长出也顾不上剃理,有些不修边幅:“赶紧报与太守”/p

话一半又咽了回去,苏轼的伤情并无明显好转,前夜更是发起烧热来,直到今天才退了热。郎中再三嘱咐,太守大人需静养,千万不能受刺激动气。原本苏家是要接他去凤凰山养伤的,但双腿骨折不宜移动,只好继续留在州衙。另外,王朝云、苏妹等也进城照顾服侍时运不佳的老苏同志。/p

大家伙议定容太守大人好生养伤,这当口又去惊扰,还想不想让他恢复快些了?/p

勉强镇定下来后,张通判下令调兵平乱,务必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杭州城的民乱平灭。/p

国朝军队中的主力,由朝廷直接统领的正规军。本朝本着强干弱枝的国策,将全国精锐壮丁都集中在禁军之中。太祖开宝时,仅有禁军马步兵十九万三千;仁宗庆历时,禁军已增至马步军八十二万六千之多。/p

厢军是地方诸州的镇兵,五代使驻守城厢,又称“厢兵”。盖由各藩镇被禁军挑剩下的老弱残兵、一些流放犯、从禁军中下放的武技不合格者以及招募而来(优者充禁军)。因兵源问题,厢军素质极低,且实际上往往不参加训练,只服杂役,诸如修建、运输、邮传等,劳役极为沉重,军俸又很微薄。实际上已成为不能作战的劳卒。/p

至于乡兵,大都是按户籍编组的各地壮丁,多数是征兵,也有少数乡兵来自招募。与禁、厢不同,乡兵不算正式军队编制,平时从事生产,农闲时教阅训练,仅在参加战斗行动时发放一些钱粮。少数乡兵又相当战斗力,以陕西的保毅军最为着名,另有河东的弓箭、广东的枪等。/p

乡兵不必赘言,乃是各州府自行征募管制,长官自是知州(府)。厢军却较为复杂。/p

厢军乃是代驻州之镇兵,名为常备军,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构的杂兵。主要来自招募,受州府和某些中央关统管,总隶于侍卫马军司、侍卫步车司。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,编制分军、指挥、都三级,统兵官与禁军同,但地位,待遇较禁军为低。/p

但,士大夫治天下,厢军的长官实际并非都指挥使,而是“团练使”和“都监”,二者皆由文官出任。/p

不过,团练使只是武官虚衔而非职事,亦不在当地。/p

“都监”乃“都监押”省称,监押之资深者。地位更高,但职事相同。如前所述,本朝各地军事长官路有总管,路分钤辖、监押,州有州钤辖、监押,或兵马巡检、提举兵马、提辖兵甲之类别名。州以下某些地方,尤其边地,县、镇、关、堡、寨等屯兵处亦有监押。一般当地文职长官主管掌印,总管、钤辖文官兼任,监押多武官专任,资深者均称“都”。/p

别看杭州都监只是正八品职官,却是统领本州厢军的最高长官。/p

张通判,本职官也是正八品,领本州都监事。/p

文官领兵,大宋惯例。/p

张都监一声令下,数千军士武装入城。/p

分五都(五百人)士卒在西、北城通往东、南城的各个路(巷)口设屏障,严防死守,不让乱民惊扰到达官显贵;其余数千厢(乡)兵奔赴西、北城,如狼似虎,争抢军功。/p

嗯,厢(乡)兵固然战力孱弱,对付些个无知刁民还不是雄狮博兔?当不费吹灰之力。/p

张都监这一番发号施令,颇有挥斥方遒、运筹帷幄之势,意气风发,酣畅淋漓。/p

在他看来,所谓民乱,只不过是跳梁丑的愚昧举动,大军平推过去,谈笑间、樯橹灰飞烟灭也。嗯,此乃苏学士的词句,用在此时,再恰当不过。/p

五月十七,晴,军鼓擂,大风起。/p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炸虫族做美食,震惊全星际! 大宋河山 凡人修仙,谁能比我极阴更阴! 洪武大帝?本太子的傀儡而已! 如果蠢货穿越成警探 不让我摸鱼?那你们就都别活了! 蔚然 攻略精灵 小主在上 我付出的可是金钱
返回顶部